編者按:
2020年5月5日,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首飛成功,實現空間站階段飛行任務首戰告捷,拉開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第三步”任務序幕。在此后3年時間里,中國空間站從“一”字構型到“L”字構型再到“T”字構型,不斷向建成空間站的目標邁進。
元旦前夕,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二〇二三年新年賀詞中向世人宣布:“神舟十三號、十四號、十五號接力騰飛,中國空間站全面建成,我們的‘太空之家’遨游蒼穹。”
在習近平總書記給空間站建造青年團隊回信一周年、到航天科技集團參加主題團日活動十周年之際,以及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第三步”實施三周年之際,本報與大家一起回顧,“天宮”是如何建成的。
走進中國國家博物館,“逐夢寰宇問蒼穹——中國載人航天工程三十年成就展”正在向公眾展示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發展歷程和建設成就。從1992年立項實施,到2022年圓滿完成“三步走”戰略任務,幾代航天人接續奮斗,成功突破掌握了一系列關鍵核心技術,創造了重大飛行任務27戰27捷的輝煌戰績。如今,中國空間站正在近地軌道平穩運行,正式進入空間站應用與發展階段。
時代賦予了中國航天難得的歷史機遇。回首921工程立項以來的30多年,在黨和國家的關心支持下,載人航天事業從蹣跚學步,到迎頭趕上,終于建成中國人自己的空間站,用一次次成功回答了中國之問、世界之問、人民之問、時代之問。
作為中國航天事業的主導力量,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全體干部職工始終不忘初心,砥礪前行,全力確保參與的八大系統任務(包括未升空的光學艙)圓滿成功。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全線以百分之百的成功率贏得舉世矚目、滿堂喝彩,交出一份獨具中國特色、中國智慧的時代答卷。
12次發射 中國航天建“天宮”
2022年11月29日入夜,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燈火通明。23時08分,“神箭”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推舉神舟十五號飛船順利升空,這是中國空間站建造階段最后一次飛行。6.5小時后,飛船與空間站組合體順利對接,神舟十五號航天員乘組將在軌見證中國空間站建造完成的歷史性時刻。
距地面約400公里的近地軌道上,中國空間站正以每秒7.6公里的速度飛掠地球。
載人航天工程是我國迄今為止規模最龐大、系統組成最為復雜、技術難度和安全可靠性要求最高的航天重大工程。建造空間站、建成國家太空實驗室,是實現我國載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戰略的重要目標,空間站建造分為關鍵技術驗證和建造兩個階段實施,分別規劃了6次飛行任務。
把時間齒輪撥回2020年5月5日,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首飛成功,世界航天為之側目,“空間站艙段運輸專列”會在接下來的2年多時間里把中國空間站“三艙”送入太空。
快馬加鞭未下鞍,驚回首,離天三尺三。2021年4月29日,空間站天和核心艙順利入軌,中國空間站在軌組裝建造首戰告捷,這標志著我國空間站建造進入全面實施階段。習近平總書記發來賀電,希望全體航天人大力弘揚“兩彈一星”精神和載人航天精神,自立自強、創新超越、奪取空間站建造任務全面勝利。
中國載人航天發射任務緊鑼密鼓,長征七號運載火箭出征海南,護送天舟二號貨運飛船啟程。時隔1個月,“神箭”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箭起戈壁,送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飛天。3艙在軌交會對接,形成“一”字構型,航天員入駐中國空間站,中國空間站首度亮相世界航天舞臺。
在天舟三號貨運飛船的保障下,神舟十三號航天員刷新了中國航天員在軌時長紀錄,中秋節的太空月餅、春節的手寫對聯、久違的天宮課堂,“感覺良好”三人組全方面地展示了豐富有趣的天宮日常。
空間站核心艙入軌一周年之際,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召開評審會,在空間站關鍵技術驗證階段,工程全線按計劃圓滿完成了6次發射任務,航天員長期在軌駐留、再生生保、柔性太陽電池翼與驅動機構等8項關鍵技術得到了有效驗證,具備轉入空間站建造階段條件。
在空間站建造階段,天和核心艙、問天實驗艙、夢天實驗艙3艙在軌組裝,通過“1+1+1=1”的搭積木方式,構成一個更加完整可靠的T字形“核心組合體”。
神舟十四號航天員乘組在軌期間,載人航天工程捷報頻傳。2022年7月,問天實驗艙奔赴太空,它既能為航天員提供更寬敞舒適的生活環境,也可以作為“備份大腦”代替核心艙控制空間站組合體;2022年10月,夢天實驗艙啟航,它主要用于開展空間科學與應用實驗,獨有的貨物氣閘艙可以實現貨物自動進出艙。
天舟五號起飛,神舟十五號乘組出發,3艙、3船、6人共赴天宮。至此,中國空間站“T”字基本構型在軌組裝完畢,我國空間站組合體達到最大規模,總重近100噸,航天員的生活空間超過100立方米。
從天和核心艙發射開始,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在19個月內,密集實施11次發射、3次飛船返回,4個飛行乘組12名航天員接續在軌工作,如期完成空間站“T”字基本構型組裝建造,整個過程環環相扣、一氣呵成,堪稱完美,展現了中國載人航天30年發展的厚重沉淀與強大實力,跑出了新時代中國航天發展的加速度。
“三步走”戰略有序推進 30年耕耘春華秋實
三十而立,中國空間站正以嶄新的姿態亮相世界航天舞臺,“1+1+1=1”的中國特色方案彰顯出新型舉國體制的巨大優勢。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主任郝淳表示:“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走出了一條投入較少、發展較快、成果較多、可持續的、富有中國特色的發展道路。”
風物長宜放眼量。中國載人航天事業起步晚,一代代航天人堅持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從白手起家到舉世矚目,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的自主創新道路。工程立項至今,“三步走”戰略環環相扣,每一步都在突破創新,每一步都在為下一步夯基壘土。
1999年,在世紀之交的前夕,神舟一號飛船搭乘新型長征二號F捆綁式火箭起飛,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絢麗尾焰一飛沖天,點亮了戈壁灘的金色山川。
從零起步,5艘神舟飛船實現從無人到有人的跨越。載人航天工程的“第一步”堅實有力,航天英雄楊利偉首次實現中華兒女飛天夢,在天地間平安往返,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能獨立將人類送上太空的國家。
在載人飛船的發展基礎上,神舟七號飛船進入太空,翟志剛順利出艙,五星紅旗在太空飄揚,掌握“出艙”技術為航天員長期駐留、維護空間站打下基礎;天宮一號起航,在軌期間與3艘飛船進行了6次交會對接,天宮二號與天舟貨運飛船攜手亮相,中國航天證明自己有能力搭起空間站“積木”,建造屬于自己的“天宮”。
行穩致遠,中國航天完成了“第二步”的目標任務,突破航天員出艙活動技術、空間飛行器的交會對接技術,并發射空間實驗室,建設中國空間站指日可待。
萬事俱備,載人航天工程“第三步”大幕拉啟。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成為世界航天的新地標,新一代運載火箭出征海南,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接連護送天和核心艙、問天實驗艙、夢天實驗艙起航。長征七號運載火箭恪盡職守,把4艘天舟貨運飛船送入太空。“神箭”送“神舟”,12名航天員逐夢星河。
天上宮闕不再遙不可及,在全國人民的關心下,中國載人航天迎來東風萬里,盼得英雄凱旋。
在實施載人航天工程的過程中,科研人員攻克和掌握了一系列核心關鍵技術,形成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創新成果,帶動系統工程、自動控制、計算機、推進能力、環控生保技術、通信、遙感、測試技術、航天醫學和空間科學等多領域共同發展。全體航天人接續奮斗,實現了中國空間站核心艙、問天和夢天實驗艙從設計、制造到測試的全過程,產品全部國產化、原材料全部國產化、關鍵核心元器件100%自主可控。
放眼未來,中國空間站轉入為期10年以上的應用與發展階段,計劃每年發射2艘載人飛船、1~2艘貨運飛船,開啟長期有人駐留的新時代,由駕駛員、飛行工程師、載荷專家組成的第三批航天員將陸續加入空間站任務的飛行乘組,我國首個大型空間巡天望遠鏡即將與空間站共軌飛行,中國空間站還可以擴展到6個艙,最大噸位可以達到180噸。
加快建設航天強國 追夢的腳步永不停歇
發展載人航天事業,使我國摘得了人類航天技術的“冠上明珠”,把活動范圍從陸地、海洋和大氣層擴展到太空,更廣泛深入地認識整個宇宙。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國家重大戰略需求,以載人航天重大工程為牽引,航天技術帶動國家科技創新、軍事國防、社會經濟各個領域發生深刻變革。
在載人航天工程的十四大系統中,航天科技集團負責其中的載人飛船、貨運飛船、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長征七號運載火箭、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空間實驗室、空間站、光學艙八大系統,工程其他分系統也有航天科技集團所屬相關單位參與,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集團公司全體干部職工團結奮斗,朝著加快建設航天強國的目標奮勇前進。
發揮航天系統工程技術與管理優勢,航天科技集團傳承以錢學森為代表的中國航天工作者在工程實踐中形成的理論和方法,把科學技術創新、組織管理創新和機制體制創新有機結合,形成并延續了“零缺陷管理”、質量問題歸零“雙五條”等一系列系統工程管理思想和方法規范,實現了中國載人航天分步實施、百分之百成功,既推動了我國科技事業與國防事業的發展,也為世界航天技術發展作出了貢獻。
科技自立自強筑牢航天事業強盛之基,瞄準高質量發展目標,航天科技集團通過完善科技創新體系、優化創新資源配置、加強技術聯合攻關等一系列措施,在關鍵核心技術領域實現密集突破,多型號并行研制、批量生產、高密度發射能力大幅提升,人工智能、5G、數字孿生等數字技術與工業的融合,實現科研生產和經營管理數字化轉型,有效保障了載人航天工程等重大任務的研制質量和任務周期。
高新技術助推社會發展,航天科技創造美好生活,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發展30年來,初步統計有4000余項技術成果被廣泛應用于國民經濟的各個行業。利用空間站在軌獨特的太空環境,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術、生命科學等多個學科技術開展實驗,將產出具有國際水平的科學成果;航天器的研制帶動了控制、測量、圖像處理、元器件等相關技術的提升,推動工業智能控制系統升級換代;“天宮課堂”在千萬青少年心底播下科學與夢想的種子,太空育種帶回的農作物在神州大地開花結果;航天科技有力支撐北京冬奧會開閉幕式及運動員訓練,載人飛船防熱大底的隔熱材料、空間站水循環系統等航天技術惠及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
賡續航天精神,載人航天工程培養出一支高素質人才隊伍。老一輩航天專家言傳身教,新一代航天青年接續奮斗,走出了一條自主培養高端科技人才的特色道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空間站系統總設計師楊宏、長二F火箭的總設計師容易等載人航天工程的中堅力量,都是從航天基層技術人員做起,在工程實踐的鍛煉下、在領導專家的指引下,最終成長為獨當一面的領軍人物。航天人在攻克關鍵技術、取得輝煌成就的同時,傳承弘揚老一輩的愛國情懷。載人航天精神被納入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成為廣大航天工作者為中華民族創造的寶貴精神財富。
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的繁榮也需要中國,中國空間站的研制建設過程始終堅持和平利用、平等互利、共同發展的原則。目前,我國與聯合國外空司、歐洲空間局共同遴選的多個空間科學應用項目正在按計劃實施,相關載荷將于今年開始陸續進入中國空間站進行實驗。
黨的二十大擘畫宏偉藍圖,提出“加快建設航天強國”的發展目標。未來,我國將進一步提高進入空間的能力,研制新一代載人運載火箭和重型運載火箭,繼續實施航天重大工程,航天科技集團黨組書記、董事長吳燕生表示:“載人月球探測,月球科考基地建設,火星采樣返回,實施小行星探測……這些重大工程能讓中國人探索太空的腳步,邁得更穩更遠。”
仰望星空,中國空間站如星辰劃過蒼穹,這是五千年中華飛天夢的交會,是國家科技水平和綜合實力的結晶。探索浩瀚太空永無止境,攀登科技高峰任重道遠,以中國空間站為新起點,中國航天將以更飽滿的熱情、更昂揚的斗志,團結奮斗譜寫中國航天事業發展的新篇章。